本期内容,我们将聚焦于曼联与利物浦对决中的一些精彩细节。
必须承认,我们最初并未预料到曼联能在安菲尔德球场带走胜利,相信不仅是我,即便是最乐观的曼联球迷,恐怕也难以对此押注。
毕竟,利物浦是上赛季的联赛冠军,且曼联此番还是客场作战。曼联上一次在安菲尔德全取三分,还要追溯到范加尔时代,那时的利物浦与现在相比,实力尚有差距。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利物浦当前面临的困境超乎我们的想象。

因此,这场胜利对于曼联而言意义非凡。尽管赛后我们可能会提及运气等因素,但在此之前,我们应首先看到曼联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
回顾曼联此前成绩不佳的时期,有媒体统计,在阿莫林执教期间,他已经更换了30多次中卫组合。
实际上,我们对这一决策并无负面评价,因为我们的观点一直很明确:曼联的中卫几乎都存在明显弱点,难以组建出能应对各种类型、特点和能力的对手的中卫组合。因此,根据不同的比赛和对手进行灵活调整,并非错误之举。
当然,一旦决策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比赛实际情况与赛前预判不符,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就像马奎尔在对阵布伦特福德时的表现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评价马奎尔的表现如何,但不能说根据现有资源,针对具体比赛选择不同中卫是错误的想法。
因此,在对阵布伦特福德的赛后,我们并未将矛头指向教练,尤其是考虑到许多朋友此前批评阿莫林时,常指责他不会“因材施教”。
频繁更换中卫,本身就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对阵利物浦的比赛,阿莫林再次做出调整,将约罗和谢什科都安排为替补。他在赛前接受采访时已明确解释了原因:
“科纳特和范戴克擅长空中对抗,这促使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以争取胜利。”
比赛开始仅1分钟,范戴克的空中对抗优势和曼联通过不同选择争取胜利的策略就得到了体现:

具体过程大家都已了解,姆贝乌莫通过反插范戴克身侧获得了进攻和射门机会。但除此之外,我们希望大家注意到库尼亚的跑位选择:

他的第一反应也是冲击范戴克的身后,他的跑位反应和随后看到姆贝乌莫起速后的降速选择,实际上干扰了科纳特的判断,使得科纳特在最后一刻才加速补防姆贝乌莫。
因此,冲击范戴克身侧空间,而非直接打击范戴克这一点,在比赛初期就已显现。
进球后,曼联后续的进攻威胁几乎都与这一点相关。关键在于如何创造冲击其身侧空间的机会和环境。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与阿莫林坚持的三后卫体系有关。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四后卫体系的球队很难处理对手翼卫接球的问题。
曼联在第26分钟的进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范戴克拿下一点,德里赫特在二点直接交给空位中的阿玛德-迪亚洛:

此时你会发现,哈克波和科尔克兹都没有防守他,后者上前压迫,阿玛德-迪亚洛出球,姆贝乌莫就能拉边接球,范戴克就得被调出防区:

此时,考验的就是利物浦后腰落位后卫线的防守能力和意识。但利物浦的双后腰是麦卡利斯特和赫拉芬贝赫的组合:

很多朋友应该还记得,我们在上赛季就多次提到这对后腰组合对利物浦后卫线的保护问题。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第31分钟,曼联在中场区域拿下球权,布鲁诺转身交给阿玛德-迪亚洛时,哈克波和科尔克兹仍然不在位置,后者再次选择上前,结果被一脚出球打到了身后,范戴克只能独自防守轻松拿球转身的姆贝乌莫:

因此,这就是阿莫林在本场比赛进攻利物浦的比赛计划。为此,他舍弃了谢什科,选择了一套能充分发挥跑动能力的进攻组合。
这样一来,你才能看到库尼亚一直回撤到中圈接球,衔接斜向转移,通过倒三角线路捕捉利物浦双后腰防守问题的那一脚中柱射门:

如果你欣赏的是所谓的“因材施教”的能力,那阿莫林显然要比滕哈赫灵活。你不仅可以从他的门将选择和后卫线布置中看出来,这场比赛的进攻线路和人员特点布置,在一场胜利后也体现得更加清晰。
当然,这时我们就需要说到但书了。
尽管曼联早早领先,并打出了清晰的进攻设计套路,但曼联的防守问题在上半场也暴露无遗,这一点老生常谈,毫不陌生。
比如在高位和中位压迫时,被对手通过各种手段完成提速:


包括这次在左路的防推进,布鲁诺和达洛特的上前都缺乏力度,芒特则没有轮转到底,让利物浦打到了底线区域:

半场结束前的这一次也有类似的问题:

尤其是第26分钟这次半场区域的防出球和推进: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全程,看看利物浦在不到15秒的时间内一共创造了多少种出球可能。
从前到后,利物浦一共尝试了中锋伊萨克回撤、中场赫拉芬贝赫脱离库尼亚、右后卫布拉德利前插、右边锋萨拉赫拉边和前腰索博斯洛伊回撤5种出球可能。
在这其中,卢克肖跟住了伊萨克:

卡塞米罗上前准备好了赫拉芬贝赫转身:

但是,布拉德利前插时,芒特没有跟,没有提醒队友,也没有切掉利物浦后卫线斜传萨拉赫的线路,没能和达洛特顺利转移防守职责,所以达洛特突然需要面对一防二,马奎尔则需要向左手侧移动,准备补防布拉德利,但这样一来,他就无法跟住索博斯洛伊的回撤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足球战术复杂性的例子,其中一点掉线,就会给其他点位带来额外压力。
球员的能力高低,或者具体来说,理解和执行无球战术的能力高低,尤其是和其他队友之间形成对无球战术的融会贯通的能力高低,就体现在应付这种复杂场景当中,曼联差的就是在这里。
前几场比赛,卢克-肖是略微跟不上的一点,但他现在至少知道自己负责盯防的球员回撤,自己就需要跟出去的道理,这是很好领会的一对一思路,但在涉及到二对二、三对三的时候,涉及到防守职责彼此交接的时候,曼联仍会出现问题。
当然,最好的防守结构也难免被对手打出几次射门,这个时候就需要球员的个人能力来解决问题,比如某个球员能同时防多个点,能跟自己的人,也能照顾到其他的空间,对手稍有变化,自己的爆发力能上线,带来更多的防守角度和可能,就更能为球队筑底。
而在这之外,最能体现个人能力的防守点位,自然就是门将了:

而且,也包括运气:


所以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利物浦一定会被要求全队拉高强度,争取压垮曼联,尽早扳平比分,而他们也在下半场开局阶段一度就要做到了:

这个时候,曼联的问题就会显现。
上半场,曼联之所以能够频频打击到范戴克的身侧空间,显性原因是作为翼卫的阿玛德-迪亚洛拥有充裕的处理球空间,来自对手的原因自然就是他们无法通过三后卫思路来限制住这一点,但隐性的原因其实是曼联在中场区域具备一些优势。
人数上当然只有两人,但曼联实际上通过德里赫特和马奎尔的处理球,填补了一些不足,而到了下半场,首先是利物浦对曼联的这一思路已经有了准备:

其次就是,阿玛德-迪亚洛在防守中吃到了一张意义不大的黄牌:

紧接着,左路的一次类似的配合推进,没有打出威胁,直接变成了危险,从而迫使卡塞米罗伸脚犯规,染黄抽筋:

两张黄牌下来,阿莫林开始担心少打一人,于是率先调整,直接将这两人换了下来,而这样一来,进攻就变得困难起来了。
利物浦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起势,曼联则开始承担压力:



尤其是接近70分钟,布鲁诺这一点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不仅在触球和进攻的时候出现不足:



而且在防守的时候,也开始拔不动身体了,从而出现了任由对手穿越防区的问题:


这个时候,其实是清晰的需要换人的信号。
思路上,你可以直接将布鲁诺调整下去,但要接受曼联的守转攻效率可能出现明显下降的代价,要知道,最后逆转的助攻就是布鲁诺传的,也可以选择换后卫,用理论上更好的前顶表现来弥补防守质量,只不过约罗能否真的提供这个效果,需要打一个问号。
所以,没有人看不出来曼联的问题,尤其是防守端的种种不足,只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当你完成了这样一个夏窗的工作之后,面对目前手头上的种种选择,你能否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际上,如果你对手头上的解决办法没有信心,就会出现犹豫,就会出现再看一看的心态,而这一点就会在这种高强度比赛里付出清晰的代价:

利物浦的这个进球,来自于定位球进攻结束之后的抢断形成的二次进攻,而定位球的出现,其实源自于德里赫特的一次不佳解围:

球员的消耗其实早已显现,直至丢球出现,阿莫林终于决定着手调整,准备换上梅努和约罗,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想法在那时已经变成了保一分,而在这个时候,利物浦产生的消耗帮助到了曼联。
因为从第66分钟处理多尔古的传中来看,范戴克的解围动作和质量都不高,利物浦产生的消耗已经不小了:


所以面对谢什科的拿球,科纳特的动作其实出现了迟缓,替补登场也让谢什科规避了自身的诸多问题,这让库尼亚获得了冲击禁区的机会,所以就在这次定位球进攻里,曼联打进了第二球:


注意看,马奎尔正是在科纳特的身后抢到的点:

回头来看,阿莫林在赛前接受采访时便提到了,马奎尔能在定位球环节能给予帮助,虽然他当时指的是防守环节,但进攻和防守本来就是息息相关。
这场比赛就这样结束了。
不管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还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都可以找到一个解释这场比赛的引子,比如阿莫林确实在清晰地“因材施教”,虽然很初阶,都是”我要打对手什么,就用什么样的进攻球员,对手可能会打我什么,就用什么样的防守球员。“
现阶段的他,还无法通过更宏观和通盘的角度来考虑攻防问题,还拘泥在一些很细节的层面,但这至少是一个他在这场比赛所显现的优点。
不过,我们还是要提醒大家,这一切可能只是权宜之计,建立在曼联现有人员能力不足的大背景下,就像当年执教莱比锡红牛的纳格尔斯曼也很有逻辑,滕哈赫在第一年也显得重视调整,但后来到了资源较为丰富的时候,所谓的优点就消失了。
大家也可以想一下,如果阿莫林拥有比现在稍好一点的三后卫防线,他还会经常调整中卫线吗?可能就不会了。
包括这场比赛的取胜方式,“运气在足球中很重要“这句话,是他在赛后发布会上亲口所说的,他并不讳于提到这一点,毕竟在比赛结束前,利物浦还有一次非常好的攻门机会:

在一场以弱胜强的比赛之后,这样的说法很容易被理解为自谦的说辞,也很容易搏得外界对他和曼联的好感,但千万不要忘了,阿莫林的这种诚实在前一段时间还被很多朋友批评为缺乏精神斗志。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一体两面。曼联输球,阿莫林完全不会像滕哈赫那样发布会逆转,而是会非常直白地表达失望和沮丧情绪,甚至表现出想要放弃的精神状态,同样的道理,到了这样赢球的时候,他也不会显得多么高兴和兴奋,从而进一步激励自己的球员,而是会主动提醒大家曼联的运气很好,此前输球也有运气不佳的原因,现在需要聚焦到下一场比赛。
不管你喜不喜欢阿莫林,客观看待他的这种性格总是好的。

那么基于这一点,基于我们制造这一系列文章的初衷,我们也应该更为冷静地看待这场比赛和后续的发展。
曼联确实在这场比赛展现出了很好的模样,球员已经非常努力,教练也在尽力预判、设计和解决种种自身和对手的情况,这些我们都已经说得很多了。
这支球队和这位教练并不是毫无优点,当然了,这也使得曼联在如何进步的时候显得头绪很杂乱,难以找到和锁定真正清晰的方向,说白了,你不知道面对问题的时候,该干掉球员还是该干掉教练?
更何况,决定换人总是简单的,但什么时候换?换什么样的人?是更复杂的问题。
所以,考虑到曼联在过去几年,并非第一次三军用命般地赢下关键比赛,滕哈赫时期,包括去年的阿莫林也曾幸运地带队战胜当时同样处于困境的曼城,这场比赛的胜利价值,需要从更多维度来考虑。
我还记得滕哈赫曾说过,如果曼联球员能像对阵曼城和利物浦那样面对每一场比赛,球队早就如何如何了的话。
所以,关键不是这场比赛的结果,而是之后对阵布莱顿和诺丁汉森林,如果曼联还能打出不错的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对未来的期待,如果再次出现稳定性的问题,那么这场对阵利物浦的胜利很快就会被遗忘,无法成为所谓的转折点,只会在赛季总结的时候被当作一个小小的亮点。
即将到来的这个周末,比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更重要。

英超
欧冠杯
意甲
西甲
德甲
法甲
中超
日职联
韩K联
澳超
NBA
WNBA
CBA
WCBA




















活塞
骑士
76人
魔术
公牛
老鹰
鹈鹕
凯尔特人
火箭
篮网
马刺
猛龙
独行侠
雷霆
爵士
太阳
森林狼
掘金
勇士
灰熊
湖人
开拓者



